位置导航:首页 >> 造血干细胞捐献

生命的“摆渡人”

时间:2024-10-29

“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人们常说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余瑶

根据江苏省红十字会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底,我省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达到51.2万人。在器官捐献的背后,有一群协调员在默默付出,他们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近日,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南通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余瑶,获评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一起来听她所经历的,死亡与重生的故事。


01

谈到自己的工作,余瑶说:“家属提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 ,初步有这种意愿之后,江苏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委派两名协调员到现场,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人们常说我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余瑶所经历的第一例器官捐献,是在2013年11月。当时,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向她咨询器官捐献的流程。深入沟通后,她了解到,这是一位脑梗患者的亲属。

余瑶:

患者在医院里面

医生已经跟家属谈到

可能无法进行救治了

(患者)他是离异

有一个高龄的母亲

还有一个儿子 不常联系

最终取得他母亲和儿子的同意

实现了捐献

挽救了三位患者

一面是死亡,一面是重生,余瑶亲历着一幕幕生命的延续。2020年,只有17个月大的小烨烨病情过重,被医生宣布救治无效。他的父母忍痛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最终,小烨烨的肝脏挽救了一个2岁的孩子,肾脏分别挽救了一个11岁的孩子和体重较轻的成年人。

小烨烨的母亲:

不管一个人的生命长短

他来到这个世上总要留下点东西

如果能救到别的孩子

就是有价值的

余瑶:

小烨烨的父母带着孩子四处求医

他们其实非常了解

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

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在自己的孩子无法救治的时候

他们愿意捐献孩子的器官

去救其他的家庭

这些对我触动非常深

其实

捐献者和捐献者家属是非常纯粹

非常有大爱的


02

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对家属来说,非常艰难。在那个时刻,协调员需要共情、陪伴,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家属。

余瑶:

有一个患者的亲属

当时已经同意了

当真的要签字的时候

我就看到他的手在抖

一直签不下去

当时给他倒了水

给他递了纸巾

坐到他旁边跟他轻声沟通

他其实还有不舍

所以这个时候

更多的给家属空间和时间去思考

让他去平复心情

(我们希望家属)

做这个决定没有一丝的勉强

共情之外,余瑶依然要保持理性,为捐献者和家属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在她的推动和四处奔走下,南通市红十字会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协调员轮值制度,占地近千平方米的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也建立起来。

余瑶回忆,当时报考这个专业时,有一条提示:在医学捐献期间,需要24小时值班。她没有犹豫,并坚持至今。

余瑶: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眼角膜捐献的现场

当时就是自己骑着一个电瓶车

半夜到医院里面去

医院里面是昏暗的 灯不太亮

整个走廊没有一个人

内心也是有一点害怕 有一点紧张的

得捏紧拳头

但是想一想

捐献者是一个大爱的付出

支撑着我走过黑暗的通道

确实

是他们指引着我一直前进

截至9月底,全省人体器官捐献累计志愿登记51.2万人,累计完成捐献1789例。目前,全省有18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场所,各地出台多项措施,如积分落户优惠、节地生态葬奖补等,关爱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