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交流研讨

夯实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群众基础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1年7月6日)

时间:2021-11-05

    

■  孟纬鸿

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红十字会在新时代应如何担当好“助手”角色?笔者认为,第一个层面,是县级及以上地方红十字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通过深化改革“强三性”“去四化”,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引领带动群众的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带动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打通人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百姓身边,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时代在变,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故事没有改变。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高度重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会、农会、妇女、青年团等组织动员起民众千千万万,汇聚起推翻“三座大山”的滚滚洪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群团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群团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引领群众正是党的各类群团组织,包括红十字组织的基本职责和组织优势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加拿大红十字志愿者诺尔曼·白求恩通过红十字运动通道来到中国,开展战场医疗救护,挽救了无数受伤军民的生命,直至以身殉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不仅写出了讴歌中国革命的《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而且是为救护事业奔走的“伤兵之母”。在那个特殊年代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顶住压力,帮助八路军、新四军和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医学知识传授和战场救护。先后组织派遣第7、23、39、33、35、54等多支医疗队赴延安地区,并多次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到边区,有力支持了抗战。1938年救护总队还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支部,这一时期红十字组织发挥的作用虽然有限,却也十分可贵。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非常重视,亲自对《中国红十字会会章》进行修改。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得到红十字国际大会的承认,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红十字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中国红十字会走上依法兴会的法治轨道。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时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本质特征。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红十字会应紧扣群团工作的政治定位,发挥组织优势,围绕群众开展好工作。各级红十字组织应在学党史、悟思想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红十字文化自信,汲取做好群团工作的智慧力量,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充分融合到接续奋进,推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强化使命担当,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努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在推进深化改革中强“三性”

群团组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筑牢党同人民血肉相连的纽带。

政治性是群团组织最为鲜明的特征,群团组织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承担起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出贡献;先进性是群团组织来自血脉的“红色基因”,追求先进性是群团组织引领群众的使命要求,是群团组织服务发展的时代召唤;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离开群众性,群团组织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壳化。先进性与群众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先进性以群众性为条件,是群众性的导向;群众性以先进为前提,是先进性的基础。坚持先进性,群众性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群众性,先进性才有广泛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按照中央群团改革部署,积极推进全系统县级及以上各级地方红十字会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红十字会改革坚持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导向,突出政治方向、问题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通过推进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人事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建设理想信念坚定、联系群众密切、作风扎实过硬、组织体系健全、运行机制科学、更加公开透明、更具公信力的红十字会。

不少地方红十字会在群团改革中的探索性、创新性做法可圈可点。以南通为例,在红十字会改革中高度重视处理好“顶天”和“立地”的关系,将政治方向、党的领导与联系群众、服务百姓有机统一。

南通市红十字会通过改革,强“三性”、去“四化”、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巩固红十字基层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党委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得到强化,并推出了一些创新性举措。如南通市委按照大党建、大群团工作思路,探索推行“四带八共”新机制(以党建带思想、带组织、带队伍、带作风,推动群团组织工作共商、力量共聚、使命共担、活动共办、治理共抓、阵地共享、资金共筹、品牌共创),走出了一条党建领航、群心聚力、互融互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再如,南通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小微机关融合党建,将机关党建与职能工作相互嵌入、有机融合,形成组织架构双职化、规定动作清单化、运行方式扁平化、工作推进一体化的“四化”模式,推进了机关党建与职能业务工作效能的双向提升,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机关刊《紫光阁》杂志(现更名为《旗帜》)专文推介南通红十字会的经验做法。在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南通下辖海门区、启东市红十字会以改革为契机,建立了实体化运行的监事会机构,并增加了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闭环机制,同时将监事会内部监督机制与纪检部门监督有效衔接、相互补充,在优化红十字会治理结构上更进一步。

所有这些改革举措,都是为了让“强三性”要求在思想理念、制度层面、技术路径上实现有效衔接。而这在新修订的《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中都可以找到明确依据,章程第二条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与旧版章程相比,新增加的“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正是中国红十字会落实中央群团改革要求的最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根本性定位。

党建带红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

关于群团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巩固已有的组织基础,加快新领域新阶层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工会、共青团、妇联要探索以多种方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要有自己的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组织。

对地方红十字会而言,现有基层组织覆盖面还不够广、功能也不够强,推进基层组织增量提质强功能的任务仍然繁重。红十字组织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力量也应在基层。如一个县级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通常在3名左右,如果没有自己的基层组织,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坚持固本强基,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大力发展基层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人道工作,是做好红十字工作的有效路径。

红十字会法及章程都明确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农村乡镇(村、组)、企业和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和其他组织中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红十字会深化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配套文件,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推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如何确保基层组织“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意见》中有不少创新性突破性亮点,应在贯彻落实中把握好以下重点。

一是突出以党建带红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意见》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强调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成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经同级党组织批准,报县级红十字会备案。学校、企事业单位成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经同级党组织批准,报上级红十字会备案。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接受同级党组织的领导和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这是一个制度性的变革,由党组织批准建设和领导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改变了过去红十字会自批自建的传统做法,这就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党对红十字事业的领导,也进一步强化了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行动自觉。《意见》同时明确,乡镇、街道、城乡社区红十字会一般每5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红十字会一般每3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这里的“5年”“3年”与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的基层党组织任期保持一致,这不只是任期上的同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任期目标、组织领导、工作推进上与党组织的步调一致。

二是积极推动“有效覆盖”提升人道服务水平。有效覆盖应当包含组织、队伍、工作等多个层面。

首先,组织覆盖是基础。扩大组织覆盖面既需强化党建带动,也需精准分类,有效融合。如乡镇、街道、社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为着力点,发挥其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学校红十字会建设,要以融入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发挥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还要注意在“两新”组织、企业、园区等新领域新阶层中探索推进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

其次,队伍覆盖是根本。要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建好建强红十字会员、志愿者队伍,壮大工作力量,尤其要注意把人道救助和服务项目的捐赠者、实施者、参与者、受益者纳入到队伍中。如南通主城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探索将受助者吸纳为红十字志愿者,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获取积分,再以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让受助者在有尊严地获得帮助的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再次,工作覆盖是终极目标。工作的有效覆盖是以组织覆盖、队伍覆盖为基础的,但不只限于此,工作覆盖还要坚持效果导向、需求导向,围绕宗旨职责、队伍所能,设置人道服务项目,推进红十字工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实现红十字会基层组织、队伍和服务的全覆盖。

三是推进阵地建设平台融合增强工作合力。一方面,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要积极创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阵地,尤其是在社区,要着力推进红十字社区服务站、红十字救护站、博爱家园、博爱超市、志愿服务项目等阵地载体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社区红十字工作阵地和服务项目融入当地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但要杜绝没有明确服务内容的“贴标签、占地盘”式融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政治定力,汲取智慧力量,发挥群团优势,巩固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